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0章





  他知道外间侍从绝不敢将陈寻随意放进来,那么能让陈寻自由出入此间,还敢让陈寻与他对面交谈的,定然是朝中的积深世家或官员派系。

  也正是如此,在缓缓敛下内心汹涌澎湃的情绪后,姜时堰才是决定看一看这些朝臣世家想要干些什么。

  但也正是这一决定,也使得姜时堰对于陈寻是为拙劣戏子的想法,竟有所动摇。

  而原因……

  倒不是对方提出的‘灭却诸国’之言,毕竟张口即来“灭杀诸国”,于姜时堰看来不过是一无脑蠢货之言,毕竟谁不想灭却诸国以成世间第一帝,但这可能吗?

  要知道世间有国百八十,而姜国也不过处于中游之列,想要胜过眼前的梁宋二国都极为不易,更别提除掉梁宋之上的诸多大国。

  所以姜国纵是想胜,又拿什么胜,又凭什么能成为世间大国,他姜时堰又凭什么能当上世间第一帝?

  难不成其余国家帝皇,都会因他一句“我要成帝,”而纷纷引颈受戮,任他宰杀?

  可越不屑,越是对陈寻生有嘲讽之情,于陈寻接下来所说的话,就越让姜时堰震惊诧异。

  他今朝确实是与庄国合谋,以算计梁宋二国,但在朝议大会之前,姜时堰都敢肯定,他从未将这一谋划告知于他人。

  因为他就是要借这件事,借梁宋二国的战势倾轧,好好看看朝野上到底是谁别有用心,是谁为墙头草,谁又为可信赖之人。

  然后再一举肃清朝堂流毒,最后借以庄国之势,顺势吞并掉梁国一半地界,以此壮大自身。

  这是姜时堰与庄王曾定下的约定,也是姜时堰原先于朝议大会上欲行之事。

  可肃清朝堂流毒计划,还未展开,就被陈寻打乱。

  但纵是如此,姜时堰也敢肯定计划未曾走漏。

  惟因谋划梁宋二国的计划早在数年前,他就与庄王定下,今朝这三国陈兵于江北边境一事,也不过是庄姜两方在准备齐全下,对于梁宋,乃至诸国所呈上的一场默契表演。

  也正是因为这彼此间的默契,使得姜时堰才敢肯定庄国那边也绝对没有泄露消息。

  不然等待庄姜二国的,绝对不是当下的平静无波,无事发生,而应是梁宋号召诸国,以合围之势,吞并庄姜之景。

  但既是如此,庄国若未泄密,那就意味着消息是从他这泄露,然而姜时堰又能断言朝中定无人知晓此事,不然朝野百官也不可能在朝堂上连续争吵一月,且气到互揭对方短处,也不试探他。

  可若是这样……

  陈寻又是从何处,得知的这一消息。

  姜时堰垂眸,没有第一时间回应陈寻的话。

  他为帝皇,自然对朝野诸事思虑诸多,更何况今朝侵吞梁宋二国之事,还非是小事,实是为关系姜国存亡的大事。

  所以在反复推断他与庄国皆未泄密,可陈寻却知晓此事后,姜时堰也隐隐有所认同陈寻为所谓的修仙修道者。

  但纵是这样,他也还是要提防陈寻是否为他国,或朝野众臣试探于他的棋子。

  因此在沉默片刻后,他才再是沉声问道:“不知尊驾所言,是为何法?”

  陈寻闻言,却也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计划,而是侧目望向姜时堰,挑眉笑言道:“姜皇可知,庄国边境,位于草原之上的牧国动态?”

  “牧国?”姜时堰微微蹙眉,眼中也闪过一抹不解之色。

  他不太清楚陈寻为何会忽而谈及牧国,也不知道牧国是否知道些什么,但他也不愿细究,他只想看看陈寻到底意欲何为。

  是以在将面上不解表情一敛后,他即是微微颔首道:“略知一二。”

  说完,姜时堰也侧目回望了陈寻一眼,随后在是见对方似是在等他分说一二后,在压下心中越发困惑不解的思绪,姜时堰也再又闷声道:“牧国为北境第一强国,其所处之地正好与庄国毗邻。”

  “因着地形地势影响,位于草原之外的庄国常年食粮大丰,积年陈粮垒起来,甚至能填满一座大城,可牧国却因草原环境,极难种植稻种食粮,只能倚靠游牧为主,所以每逢冬季,牧国便会南下虏掠庄国。”

  “两国也由此结下了极深仇怨。”

  “只不过近些年,因草原上遭遇了数次天灾地祸,牧国国力也由此下降不少,原先还时不时挑衅庄国的举动也收敛了起来。”说到这,姜时堰看向陈寻的目光也带上了点点异色。

  随后沉默半晌,在思及陈寻已知道庄姜二国谋划,他也没必要过多隐瞒什么,他便再又道:“而这,也恰恰是庄国愿意在此时,发兵攻打宋国的最大因素所在。”

  “庄国,要趁牧国还未再南下侵/犯时,加速扩张版图,以期做到在几年内,国力比肩牧国,乃至超越牧国,以此反吞牧国。”

  “最不济,也要做到与牧国在边境相争时,不落下风。”

  “以此避免牧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秋风。”

  “所以,”姜时堰微微抬眸,迎着金灿的晨曦,眼中也闪过一抹晦暗算计之色,道:“等庄国吞并梁宋二国后,因牧国这一不稳定因素存在,庄国定不会再抽出手来攻伐姜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