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九十六章努力招供(2 / 2)


  刘瑜长叹了一声:“你努力招供,如果确实招出的东西有价值,我帮向劲草争取个流配吧。”

  “明府只管问,老夫知无不答!”

  “西夏人专门叮嘱,下次贩货,带上一些书籍?”刘瑜向着向老头儿问道。

  到了此刻,向广为求速死,又要求刘瑜保全向家血脉,倒也极为配合:

  “是,商队的掌柜跟他们说了,书不好带,利润也不高,最多带一些类如《崇文总目》、《郡斋读书志》之类的,不是闲书,就是坊间小说话本,但西夏人开了个高价钱。管事跟我说了,我想着,也无涉及机密,再说,大宋高官之中,和辽国官员,诗词唱酬的,也不是一人两人,这些闲书,打什么要紧?就让掌柜贩了些过去。”

  刘瑜听着,愈想愈觉得不对。

  因为他在其中,嗅出了熟悉的味道。

  瞎征,比他还要小五六岁,十四五岁的瞎征的风格。

  瞎征是青唐赞普阿里骨的儿子,在秦凤边境时,刘瑜和瞎征有着很不错的交情。

  甚至在面对西夏骑兵时,刘瑜还保护过瞎征,让偷偷溜出来玩耍的瞎征,没有被西夏人掳走。因为是朋友,好朋友,所以刘瑜对瞎征很了解,这绝对不是如汉译名字一样可笑的人物。

  刘瑜觉得瞎征比他父亲阿里骨,还更加危险。

  因为在边境时,瞎征就跟刘瑜讨论过,如果要入主中原,应该对中原的文化有所了解。

  青唐夹在宋和西夏之间,力量薄弱,瞎征更是提出,应该大量派出细作,潜入宋、辽、西夏,以随时掌握大国的动向。

  当时刘瑜还笑话他:”你当诸大国的官员、军士都是盲的么?是不是宋人,去了东京,一张嘴,就能露馅了。”

  瞎征就不同意,说是:“若是熟读宋书,苦练宋话,未必就不能一试。”

  读宋书,青唐不比西夏、辽国,如果要读四书五经,那得从小读起。

  刘瑜苦读了十几年,都还不敢钞诗呢,怕露馅,这玩意没十几年苦功,要装成读书人,总不容易的。特别是大宋现在富甲天下,文风正盛的时节。

  但读大宋的坊间小说话本,知道、了解大宋现在风行的事儿。

  装扮成商人或是底层百姓,再混入东京城呆个几个月。

  这样下到其他州府,要露馅,就不易了。

  这是当初十三四岁的瞎征,想出来的主意。

  幼稚与否不提,是有一定可行性的。

  而刘瑜就在向广招认的细节里,嗅到和瞎征当年所提出来的,异曲同工的味道。

  “还有什么?你最好死前把知道的多说一些,你得明白,向家的女眷,至今关押在女牢里,也没有人去祸害她们。毕竟我不是你孙子那种贱人。但你要就这么点信息量,大宋官场,你比我清楚,跟你孙子一个德行的,不少。我要护不住,他们会干些啥,向家的女眷会是什么下场,你自己心里有数。”

  刘瑜并没有急着要向广招供,招到假供来,那也没意义。

  向老头儿想了一刻钟,提出一个要求,他要跟向老太婆见面。